我个人认为对小散乱企业一刀切是不对的,但是对于污染企业都应该予以治理的二次创业精神。对于把养殖企业划到污染源里面是不合理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之间,养殖企业造成的污染大于散养户。可能养殖企业的资金更雄厚,可以引进设备和技术来降低污染。但是它在降低由于规模限制,她的污染物排放一定大于散养户。在当下环保严查的大环境下如果要搞养殖话。我建议要么做有一定规模的把所有证照班齐全然后在再做一个农场去消化养殖场的粪便同时可以搞青储饲料。
每个人农村人,或者准确的说到城里面的农村人和部分城里人都有一颗田园风光的心,但是在目前没有务实的政策导向的话,基本上没有什么创业机会。
我在农村养过猪、生产过梅干菜,但都以失败告终,原因究其如下:
一,农业项目一般都是回报周期比较长的项目,比如养猪,如果你从小母猪养起,回报在2年后,如果你进仔猪,也至少6个月。在这个期间你要生活,家人要开支,如果没有充裕的资金,是很难坚持下来。
二,过程风险不可控,比如养猪,建好硬件设施后,在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太大太多,从小母猪讲起,如果你没养好,不仅繁育不出小猪,连母猪都要死掉。
三,农村的融资渠道基本上为零,都知道银行的贷款都只贷给有资产的人,越穷越贷不到款,又没有任何抵押物,所以白手起家,仅凭一番努力和激情创业,难上加难。
四,精神层面上是否耐得住寂寞,农村虽然环境好,适合小住,如果你长期发展,是否经得起蚊虫叮咬,周围全是老年人,还要对你说三道四。
如果政府没有以上方面的政策性的扶持,基本上在农村创业,就是一个坑,想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破解的办法:1.改变乡镇村的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务实的帮扶到在农村想创业的人,在生产,加工,销售的全过程予以支持,各村干部形成对所辖区内的所有不论大小的创业项目进行登记报备,一起分析可行性,全面跟踪扶持。2.加大补贴力度,形成创业氛围,当然这个过程也需要干部们的公平公正且干实事。3.扩大农村人的固定性资产,增加融资渠道。4.允许试错的机会,形成创业精神层面的改善。
农村人本来就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创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都给社会产生了价值,养活了更多的企业和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而农村人却独自承受失败,他的背后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垮塌。这个现象真的需要政府部门认真的研究出好的政策进行帮扶,农村的创业才有活力。
如果农村没有这些配套的改变,建议农村人,没有那个实力千万不要冲动,小老百姓挣钱不容易,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