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真事儿上海 创业。女同事,姓张,上海人,祖籍连云港,爷爷辈来到的上海,1988年生,人高马大,住在新闸路一条大弄堂里,未婚,和浦东北蔡的男友同居多年。
此女形象气质佳,大个子,惹人喜爱,梨型身材,还常扎丸子头,喜欢跑步,常穿一条紧身跑裤搭配耐克拉链外套。
尽管如此,公司仍有不少年轻小伙不少人喜欢她,除了我。据说她和浦东男友相识于写字楼电梯,天长日久,一回生,二回熟,互生好感了。
男的家在浦东北蔡,拆迁后分房多套,张同事家住在浦西弄堂,至今未见动迁,久居弄堂30年,几年前两人相识,现他们住在浦东一套房子内,婚期已定,未见幸福,幸福已敲门。
男人在我们写字楼一家公司做会计,张同事在我们公司做数据统计,两个人缘份根据八卦的女同事们说,他们确实相识于乘坐电梯的过程中。
后来看到,他二人很是般配,男的精明,女的颜值高,但从未有创业的打算,而且男方每天开着自己的宝马车上下班,出现在写字楼下很是拉风。
张同事每次下班,她的男友都把车挺好了,车门一开,张同事手拎着单肩包,人进去,一出偶像剧的甜腻风就这样上演了,看得人很酸。
由此可见,他们根本不缺钱,而上海本土人士,特别容易出财会专业人才,以及外语类人才,如果你细心的话,肯定能发现这一点。
以上是简单的身边事情叙述!回归正题。
进入2022年,到今天为止,我在上海生活了17年。正如题主所述,毋庸置疑,上海本地人确实够聪明,头脑反应迅捷,普遍言语表达流畅,让人印象深刻!
但如此精明的本地人,却鲜少创业,个中原因如下:
上海开埠将近200年,也繁荣了将近200年,已经彻底形成了稳定的职员文化!本土人士,本地有恒产,也有恒心,富可敌国的没有,但普天同庆,资产均衡,有了安居,有了乐业!而乐业,在上海,则是职员文化。
1990年代,上海黄浦区黄河路美食街出来一个上海本土首富,但那是不安份,是穷则思变,但是现在,你看看,上海本土籍职员文化更加浓厚,本地子女留学一大堆,也不会在创业之路上搞得自己头破血流。
他们宁愿每天打卡网红,也不会让自己弄得江湖风尘。创业,一定是不安于内心的骚动,更是面对经济窘迫后放手一搏的实际行动,是人生的不得已,是拼了命的咬牙切齿。
但是在上海这样的大环境下,有恒产的较多,有安稳之心的也多,何必费尽心血的折腾呢?
折腾,也要有折腾的心气儿才对,但固定资产相对不错的上海,则天生没有私人创业的语境和环境。
比聪明更让人赞同的是,90%以上的上海人富有契约精神,什么是契约精神?简单的比较接地气的说法,按规矩办事。
上海本地人不会头脑发热,很理性,不会过度感情用事,契约精神更简单的解说,就是上海本地大多数人在金钱往来上,彼此之间 ,我不占你的便宜,你也别占我的便宜,少了不行,多了不要,一水的清清爽爽!
这样的契约思维,你也可以认为是小家子气,但这就是时代的文明,是市井文化的升华,这样的气度可能不会创业,因为创业必有失去,本土人是不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发生的,一定会在精明的快速的反应中止损!当然这也会制约创业的萌发!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17年的人,我想继续来浅薄的回答一下,这17年,我几乎没有离开过上海,我几乎每天都要从浦东穿越到浦西,甚至比85%以上的上海人待在上海的时间还要长。
凡是在上海待久的人,先前有份工作,趋于稳定,自己感觉差不多,在离开后无不对此唏嘘,因为回到自己熟悉的老家环境,一定会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深度对比,事后还会和曾经待过的城市进行比较,几乎在这个城市有正常收入的,然后离开的,几乎没有不唏嘘的。
1843年底,上海正式开埠,从这个节点开始,上海这个江浙交汇的地方繁荣了将近200年,它夹在人文荟萃的苏浙之间,即便没有高山,也有长江一路奔腾,没有高山,人不闭塞,拥有长河,可直达广阔的太平洋。
至今,上海仍是远东和国内第一大城市,如果一个地方持续繁荣,本地人就不会穷则思变,在繁华的浦江之滨,就会自发形成一种职员文化,故凡是在上海待得够久的人,都有一种群体认识:在上海,有钱的,都是外地人!
的的确确,本土人士,只要是在私企上班的,80%以上都在为外地老板打工,他们安于这样的工作业态,而这些能在上海创业的老板,也都是人群中的佼佼者。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资产过亿的人生成功的老板,在内心的最深处还是想洗白自己,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本地人,这话不是吹嘘,很多老板在这个城市打下的一片天地,在思维上、甚至是语言表达风格上还是会和本地土著话靠拢。
当然也有很多有个性的老板在这个城市打拼成功后,也有另外人生觉悟,自己的公司在人事招聘上不想招聘本土籍人士,因为他们把上海本土的和背井离乡远道来上海的,进行比较,上海本土人士一旦招聘进来,更有法律和人权意识,动不动给你上一课。
但是在现有条件下,不招聘本土籍贯的公司,则会丧失很多本土资源,也会在本土语境上丧失优势,而成功的老板都有两把刷子,在用人制度上也会有开放性,只要人才,来者不拒,当然也会吸纳上海本土人士,不然在上海创业成功的外地老板,也站不稳脚跟,在上海具体注册地也不会招当地主管部门待见。
本地人也有创业的,比如盛大网络的陈天桥,我每天都会路过他曾经就读的浦东洋泾中学。每次路过,我都会认为,这是上海创业者的骄傲。
每次在黄河路上吃喝,我都会想到这个美食街曾经出过一个上海本土首富,当然路过美琪大戏院,我首先想到那个海派清口创始人在此演出过,不过不是创业,而是事业而已。
每天路过陆家嘴看到高耸入云的大厦,会让人想到上海的高度姚明,上海的速度刘翔,上海的大将军范志毅,但这些都是领域内的杰出人士,和创业谈不上,尽管这三人中有人的财富拓展面很广。
上海,海派文化创造出无数领域佼佼者,甚至无数文学和电影题材以此地为背景,很多外地人在这个魔都,用智商立足,很多人也在这个魔幻的城市洒下一腔热血,当然也有人最后像许文强那个燕京大学毕业的硬汉一样折戟上海滩。
在当下21世纪第3个10年,上海依旧开放并包,海纳百川,本土人士因为普遍有恒产,不需穷则思变去创造财富,也不会去主动创业,创业也是小打小闹。
但是来到这个外太空都能拍到璀璨灯光的城市,一定让外来人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番事业的豪情,因此外来人在这个城市更有打拼的锐气,有失败,当然也有成功!
最后还是一句话:穷则思变,不穷,则不会变,穷或不穷有时会让人性情大变。本土人士有恒产,就会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久了,最后都平平淡淡才是真了,哪里还有踔厉奋发呢?举个例子,凡是在上海买房子的,付了首付的,还有敢停下来躺平自己的吗?不用闹钟,每天自己到点就爬起来奋斗了,对不?
(关于上海滩的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