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行性中京联微创业,小编的理解是:道德上、法理上、战略上的可行性,三者按照对国家决策的影响大小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因此,本文也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考虑北宋联辽抗金的可行性。
联辽抗金在道德上不妥,法理上可行首先,北宋攻辽有悖道义,但澶渊之盟对北宋对辽政策没有强制约束力。 澶渊之盟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但两国并未达成攻守同盟关系,即北宋并不是辽国的盟友,没有义务保证不在金辽大战时从后方偷袭辽国。
这是一个需要钻字眼的地方,但国际关系本就容不得歧义,一字一句之差产生的影响都有很大不同。 既然白纸黑字只规定双方约为兄弟,只规定北宋供辽银绢,只划定两国边境并开通贸易,那么就说明双方仅仅保持这种关系,不存在“言外之意”式的军事同盟。
因此,北宋攻辽,打破了双方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但这一行为在法理上并无不妥,因为澶渊之盟对北宋战和的态度是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的。而辽国本身也有两次违背盟约的索要土地行为,如果北宋强硬应对,那么很难保证双方不会再起军事冲突。
在战略上联辽难以改变战争结局,但毕竟强于联金辽祚虽衰,北宋事实上也无力同金国对战。
以南宋为对比。百年后的南宋敢于联蒙灭金,从军事角度看,一方面是因为金国经过野狐岭之战等惨败后国力大衰,已经失去了做唇齿的价值;另一方面有名将孟珙等人坐镇的拥有长期对金作战经验的南宋军队同蒙古尚有一战之力,这也给了明知宋蒙必有一战的南宋以信心,因此联强灭弱尚不算下策。可是北宋对面是还有余力作为屏障共同对敌的辽国,且自身国力孱弱,军队久疏战阵,根本谈不上有能让自己在辽国灭亡后苟延残喘的资本。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北宋此时的上策应该是联合辽国对抗更具有扩张性的金国,至少也是加强军备和边防,保持武装中立。可惜宋徽宗在蔡京、童贯等人的怂恿下贸然同金国结成海上之盟,大举攻辽,结果燕京一战把宋军的虚弱暴露无遗,反而坚定了金国灭亡北宋的意图。
不过,联辽抗金虽然不能改变灭亡的结局,但无疑可以让北宋多坚持一段时间。
但是,北宋的参战让辽国不得不抽出一部分兵力防备南方的宋军和可能助战的金军,这本身就削弱了辽国在北方面对金国可以动用的军事力量,如果北宋站在辽国一方投入战争,即便不能让辽国因完全放心而调走南方兵力,也能让辽国的心理负担减轻,军队士气不至于太过低落,而可以全力准备对金作战,加上北宋可能投入的援兵,辽军面对人口上不占优势的金军,采取正确的策略进行积极防御,应该是可以再支撑一段时间的。
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辽军的几次惨败都是在主动进攻的野战中发生的,因此如果集中国力进行防御战争,很难说辽国不会再多支撑一段时间。
另一方面,辽国灭亡并不代表其军队全军覆没,因为在西方边境,辽国还有一支无论如何也不能调动的精锐边防军(选诸部族二万余骑充屯军,专捍御室韦、羽厥等国,凡有征讨,不得抽移。——《辽史·地理志》),这支军队正是后来西辽得以立国的重要基础。
至于宋辽结盟、辽国灭亡后这只军队会不会从西部出兵响应北宋我们不得而知,但至少可以肯定,它将在北宋因与辽国结盟而同金国交恶的时发挥一定的作用,要么是威胁金国后方从心理上和战略上施压,要么是直接投入作战。 因此无论如何,相比起联金灭辽,联辽抗金(至少是保持武装中立)对北宋是利大于弊的。
但历史大的走向不是人力可以改变的其实,无论北宋如何选择,都难灭亡的命运。北宋的孱弱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形成的,哪怕是昏君如徽宗、奸臣如蔡京,也只是加剧了国家的衰落,并不是衰弱的根源。
当女真族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从白山黑水间崛起时,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令人生畏的军事实力已经为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激化、军备废弛的宋辽两国敲响了丧钟。
联金灭辽又在短短两年后为金所灭,北宋走的道路让人感到讽刺,也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即便采取联辽抗金的方针,又能让国祚延续多久呢? 总而言之,没有强大的国力作为支撑,任何外交都只会让国家陷入屈辱和堕落,甚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