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这个问题好。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有力保证。我是一名“三农”创业者农村土特产创业计划书,从事林木种植与加工十多年。关于如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愿意谈谈个人体会和看法。概括起来,叫做“五有”:
第一,有可加工的农产品。这是发展加工业必备条件,没有足够的原材,谈论加工业没有现实意义。第二,有市场需求,有销路。也就是说农产品加工以后,能卖得出去,有人买。第三,有技术,有管理人才。技术和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第四,有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脉,没有资金支持,美好的蓝图将成为“空中楼阁”。第五,有恒心。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就都是需要奋斗的,有一个过程,没有恒心和毅力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综上所述,“五有”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作用,缺一不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在农村创业,一定要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基础上,才能作决定。不要盲目跟风,主观臆断。这是我的实践体会和观察思考,就回答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
我是“三农”创业老兵,请关注我,一起探讨农村创业和发展。
土特产的打造及推广应该了解一下几点:
1 、地方土特产的泛滥及局限:
由于土特产的地域特点很强,北京的烤鸭、西藏的冬虫夏草、宁夏的枸杞、山东的大花生、新疆的葡萄……许多具有产地特点的土特产对消费者的购买意向起到显著的影响。所以一些地方特产现在也成了一个公共品牌,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底料、山西老陈醋相继被媒体曝光,但凡跟浙江金华沾边的生产火腿的、在重庆靠火锅底料混饭的、在山西以醋谋生的,都想沾公共品牌的光,用金华火腿、重庆火锅、山西陈醋的招牌招揽生意,说白了,就是不用白不用,目前许多地方的土特产面临着同样的命运,比如德州扒鸡、陕北红枣。
2、 土特产营销贫乏
1) 面对竞争,土特产往往陷入“价格战”与“低档化”运作。
由于土特产的营销起步较低,因此几乎没有一个成熟的产品策略和营销策略,同时由于进入门槛较低,在一时间都会挤入这个市场分得一杯羹,所以所有的产品就会在一种低档次的运行中,大打价格战,最后不但个人挣不到钱,还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 由于缺乏策划,成为“没有品牌,没有包装,没有卖点”的“三无产品”。
对于土特产品的策划,不是在某个方面,而是综合的,因为土特产在现在的市场中发展,消费者的接受心理和要求已经大大改变,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产品和营销提升计划必须是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环环相扣的计划,所以很多的土产品难登大雅之堂,在消费中缺少真正的消费意见领袖,难成气候。
3、 土特产区域牌
十大名茶之首的龙井茶,黄土高原的红苹果,国酒之称的贵州茅台,景德镇的瓷器……正是独特的地理来源赋予了它们独一无二的特殊品质,土特产的地理标志很大程度上就是土特产的“保护伞”。
地理标志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准,是推动土特产走向市场的重要工具。土特产品很多很多,这些土特产品应该抓住这个地理标签,让更多的名优特产走出地方,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但同时要谨记不能因为数量而牺牲质量,因部分企业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导致自毁信誉的典型案例就是前车之鉴。
4、 产品创新
对于土特产来说,也可以打破固有的单一的概念,实行新的的尝试和改进,像这样进行产品创新的土特产还不多,不能说土特产就不能创新,只要你是商品,就得先具备商品的属性,土特产也不例外。如果有好的载体,独特的思路,土特产也可以活灵活现起来,增强土特产的核心价值。
5、 包装提升
既然是土特产,在以前,就谈不上包装。要适应现代的商品竞争,在包装上就得下大工夫,人的形象很重要,产品的形象也很重要,我们要研究在消费者心目中,如此大的雷同跟没有特色的包装是一样的效果,而现有的土特产品,普遍对形象力的研究不透彻,达不到让消费者一看就觉得是最好的土特产品的感觉,不能用视觉很清晰的表达产品的风格,达到了让人一看眼前一亮,仿佛回到乡间田园的感觉。
总之,土特产的挖掘及打造要有相应的规划和设计,将品牌及文化塑造赋予产品上,才能更好的推广。